Monday, November 4, 2013

Lian he Pao, Steve Ling





詩巫教育界前輩陳鷂飛之女--陳潔雪,展示她的兩本著作.

祖先由中國移民砂拉越,子孫由砂拉越移民紐西蘭,以及四散各地.這條血緣之路,好漫長,好遙遠.
是緣,是命,她經歷了生離死別,覺悟了人生的短促,親情的緣起緣了.對於她,人生是一門學不完,走不盡的課業.
正如當年,她與兄弟姐妹,在嚴父的督促下,假期沒有假期,每天都是一場又一場未完的考試--作文,成為陪伴她及家人長大的最佳注腳.
在教育家父親的長期管教下,創作,似已成了生活的一部份,不論何時何地,只要有所感受,心有所動,她都會隨手記錄下來,置於文件夾;或是電腦來臨時代的硬碟里.
是習慣也好,是要緬懷和紀念也好.在情況出現時,在需要來到門口時,她的思緒飛快的轉動,紀憶宛如洶湧奔馳的洪水,源源不斷湧現腦際.
看似一口氣的心志,她竟然將多年的紀錄,接二連三的整理和印刷成書.在紐西蘭,在砂拉越的古晉,她先是出版,接著再版,讓週遭的親人,朋友,甚至是不曾相識的人,感受到書中陳述的親情、艱辛和苦楚.
陳潔雪(Ann Chin),一個很普通的名字.她自稱是紐西蘭的中國人(華人),出生在馬來西亞的砂拉越.
確實一點,她是地地道道的詩巫女兒.
她 由於長期的紀錄,長期的“寫作文”,留存了許多紀憶,在經歷了第三個孩子於1989年出生僅僅59天的近於“歇斯底里”之後,終於在2011年出版了 “Diary of a Bereaved mother---goodbye my baby”(一位悲哀母親的日記--再見了孩子).
2006 年父親去世時,她開始寫父親的生前事跡,以及家人的點滴故事.並於今年(2013年),在兄長的60歲生日時,做為一份最珍貴的禮物加以出版和贈予兄長. 她的第二本書同樣在紐西蘭出版,古晉重印.這本書就是: from China to Borneo, and beyong(海外華人的中國魂: 从中国,到南洋,到更远).
另一本是講述她個人的經歷,看到病態叢生的社會,外籍新娘的悲哀,移民問題,社會黑暗面,數不盡的人性酸甜苦辣.她有感及此,隨手紀錄了“mail order bride”(郵購新娘),並加以出版.
三年來,她由一名兼職教導英語為第二語言的教師,轉身為一名作家.

      衛理中學高才生

陳潔雪(Ann Chan Kit Suet)--1973年畢業於詩巫衛理中學十一號班的高才生.
1974-75年:民丹莪開中中學執教.留下深刻印象和懷念,因為這是她的首份職業,領到的第一份薪水.
1975-77年:遠赴加拿大安大略省,在薀莎大學讀經濟系.因為只讀三年課程,因此將夏季長假也拿來補課.這是她小時生活的延續,假期不放假,為了課業,甚至未來.她在這間大學獲得學士文憑(Bachelor of Art).
1978-79年:由於當年加拿大薀莎大學文憑不受本國承認,她又轉赴紐西蘭奧克蘭大學,補讀和完成了二年的經濟系課程.
1980-82年:她在工作之餘,也在奧克蘭技術學院(Auckland Technical Institute),進修部份時間的行政證書課程.這間技術學院,後期升格為奧克蘭科技大
學(Auckland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--AUT).
1980-88年:她任職公司行政工作.
1990-2006年:隨夫婿赴新加坡.夫婿在南洋理工大學任教.
2006至今:她們返回紐西蘭,出任一間小學教導外籍生,以英文做為第二語言課程.
在這期間,她每週三在一間教會,義務教導移民學習英文.

2013年10月12日在詩巫推展的其中一本她的創作: “from China to Borneo, and beyong”(海外華人的中國魂:从中国,到南洋,到更远)封面設計.

 「海外華人的中國魂」
憶述廣寧人移民史


作者陳潔雪在這本書中,首先介紹了本身的多重身份,即是Chan,又是Chin.
其實,Chan和Chin都是一樣的「陳」--Chan是廣東音,Chin是客家音.
因此,這是一位客家男生,與一位廣寧女生的結合.
這也正好反映書中主要人物,她的父親陳鷂飛,和母親江華嬌兩人之間的廣寧和客家的結合.
作者表示,由於處在戰亂時期,日軍佔領砂拉越之時,她的雙親,也與很多其他華人少男、少女一樣,是在不得以的情況下--男的怕被日軍拉走或充軍,女的怕被迫做為“慰安婦”的這種背景下匆匆結合.
陳鷂飛和江華嬌退休後,移居澳洲,原以為要將剩餘時間安度晚年.熟料造化弄人,母親在一場意外中離世,留下父親離開傷心地,獨自重返砂州定居.
「海外華人的中國魂:從中國,到南洋,到更远」,就是圍繞在父母親,以及他們祖先,1907年,如何由中國廣東,擴散至婆羅洲的原始森林地區.這是一則6代人的故事,以及他們的後人,又何由婆羅洲,再擴散至世界各地,包括英國,加拿大,日本,新加坡,澳洲,美國及紐西蘭.
一個由曾祖父--陳觀國開展的移民故事.並圍繞在作者父親陳鷂飛的故事,直至他於2006年離世.
据作者在書中介紹,中國的鴉片戰爭,導致了漫長和難忍的長途跋涉,以海路南遷至婆羅洲腹地的雨林,在這一片蠻荒之地求生的一群,以種植樹膠和胡椒維生.
接著便是1940-45年間的第二次世界大戰,以及日軍佔領砂拉越的故事.由於兩個家庭在客觀因素,逼不得以之下的結合,無可避免的成為未來爭執的引線.
陳家歷經了殖民地時期,抗爭期,聯合國調查團訪問期,砂拉越參組馬來西亞時期,武裝斗爭動亂期,秘密的戰場,族群動亂,對抗共產武裝等.在這種背景下,都是作者與家人成長時期的遭遇,所目睹的事.
後期,作者父母再遷居澳洲,不幸母親於1988年在一場嚴重交通意外中離離.父親返回砂州,獨自生活了18年.他的離世,也正好反映了一句華人的美言:不是同日生,也要同日死.
除了講述本身家庭的故事,書中也提及了母親江家的故事.
雖然這是本家庭式傳記書籍,卻不忽略史實.作者也做了很多的復帶說明.全書以英文書寫,並考慮到砂拉越原居地,許多親友的需求,她正籌備出版華文翻譯本.

陳潔雪曾祖父,陳觀國創辦的沙廉光國小學外景.

曽祖父陳觀國
寧興港光國小學創始人


陳潔雪是廣寧人,父親是前教育界聞人,曾任泗里街教育廳廳長的陳鷂飛.
陳鷂飛亦曾任教育廳督學,以及當年仍設址詩巫的砂拉越師訓學院為講師.
陳鷂飛的祖父,也即潔雪的曾祖父陳觀國,便在當年廣寧人移民本地聚居的沙廉河鄰近地區--寧興港,創建了光國小學.
廣東,廣寧籍人士,在鄧恭叔率領下移民前來砂州和詩巫時,先是獲安頓在南蘭律上段的大群地區.後來廣東籍第二批移民陳觀國等人,就獲安頓到更上游的寧興港一帶.
陳觀國是否原名「光國」,不得而知.不過,他將學校名為光國小學,與本名離不了關係.這個「光國」,顯然也包含了光耀祖國之意.
由於曾祖父重視教育,父親又是教師和教育界服務,因此,潔雪與兄弟姐妹們,從小生活在嚴父的管教之下.假期別家孩子玩樂、嬉戲,她家孩子躲在家中習寫作文.每晚寫完作文,父親即進行審批和指導.
從小的學習環境,造就她及家人對英文作文受益不淺.也因此,她從小喜歡作文,善於書寫,更成為學校校刊的記者.
她猶記得,自己在讀六號班(Form 2)時期,那是1968年的事了,她投稿給當年著名的雜誌Dolphin(海豚),小小年級便領到5塊錢的稿費.在那個時期,5塊錢會比今日的50令吉高出許多倍吧.這件事,至今留在她的腦海中不忘.
由於小時候的生活背景,她持續的創作,習慣性的將腦際閃過的感受,領悟,都一一記錄下來.想不到,這種習慣,今時今日,會讓他一回氣出了多本書,也成為一位多產作者.
張貼時間:,張貼者:

No comments:

Post a Comment